|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
文 | PP
编辑 | 暮时史分
●○前言○●
2016年,里约奥运的跳水台上,伴随着陈若琳的纵身一跃,第二十二块金牌被她收入囊中,同时也为她的运动员职业生涯,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。
作为14岁时便崭露头角,夺得世界冠军,并在之后的比赛中过关斩将,屡屡得金的传奇女运动员,陈若琳的一生在外人看来应当是光鲜亮丽的。
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,在陈若琳功成名就之后,生母千里迢迢的的认亲,却向我们揭示了一段在陈若琳满身荣誉的背后,那段被隐藏多年的凄惨坎坷经历。
陈若琳,1992年诞自江苏南通,小丫头的到来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了一丝久违的欢乐,父亲成勇金认为家里男女双全,所谓龙凤呈祥,乃是吉兆,家里很快便会有好事发生了。
然而事与愿违,好事不仅没有到来,甚至连这小小的一家四口,也在三年之后,分崩离析。
成勇金因和妻子情感不和而离婚,母亲见陈若琳年幼多疾,便选择带走了哥哥,远赴异国他乡,将年仅三岁的陈若琳丢给了父亲。
成勇金为了生计,终年在外奔波,哪里顾得上照顾小孩,便把小若琳安置在了外公外婆家。
两位老人自然是心疼孙女的,自陈若琳到来之后,便一直被他俩悉心照顾,尤其是外婆陈桂英,她喜欢陈若琳的乖巧伶俐,见其父成勇金这般不负责任,干脆便让小若琳随她姓陈。
外婆知道陈若琳身子虚弱,乃是先天不足,为让她能够茁壮成长,便将她送去了南通体校,一入体校,天资过人身材苗条的陈若琳,便被慧眼如炬地教练注意到了,于是他便建议陈若琳改练跳水,不要浪费了她的这身天赋。
教练的这番话,将陈若琳的人生道路引导到了跳水上面,小若琳的运动生涯,于此刻开启,教练高峰知道,再好的天赋,不经过打磨,最终也只会沦落至泯于人海,因此他对小若琳的训练的严苛程度堪称非人。
自4岁开始,年幼的若琳便终日与水池相伴,日夜练习潜水,期间有几次就连高峰都于心不忍,然而陈若琳依旧一声不吭,这份顽强的毅力让身为成年人的他都为之心惊。
陈若琳的坚持和努力并非没有回报,最终,1998年,年仅7岁的陈若琳便以优异的成绩加入了江苏省跳水队。
在队内,面对同龄大大小小的队员,看着她们刻苦训练的样子,陈若琳不服输的性格让她更加严苛地要求自己,好几次都在训练和比赛时受伤,当朋友问及陈若琳为何如此拼命时,陈若琳回道:“我要当奥运冠军,拿金牌!”
众人听闻这孩子的口出狂言,皆付之一笑,奥运冠军对于他们而言,实在太过遥远,陈若琳所说的话,也被当做是小儿无知。
只有陈若琳自己知道,自她踏入跳水这条道路的时候,所做的一切努力便都是为了向这一梦想靠近。幼年时父母的双双背弃,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,她要拿冠军,不仅是为了实现梦想,更是为了证明,她陈若琳,远比别人想的要有价值的多。
2002年,全国青少年跳水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,陈若琳以绝对的优势拿下了比赛冠军,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枚金牌。
这场比赛不仅是陈若琳跳水生涯的开门红,同时也是她进入国家队的敲门砖,“跳水掌门人”对比赛中出挑的陈若琳青睐有加,将其纳入了梦之队。
梦之队不同于省队,更加广阔的舞台也意味着更加困难的挑战,在这里,人人都是天才,陈若琳想要在其中脱颖而出,便代表着她要付出比以往超出百倍千倍乃至万倍的努力。
训练艰苦,每日的体力消耗大的惊人,然而为了保持纤细的身材,陈若琳不得不选择节食,整日都是饥肠辘辘的状态,并且,为了节省能量从而有更多精力训练,她甚至有时会用睡眠代替进食,这份顽强的意志着实让人钦佩。
自己给自己的加练以及梦之队的高强度训练,五年如一日,陈若琳就这样咬牙坚持了下来,期间时常因为营养不良而进入昏厥,肠胃也时常出现问题。
超量的训练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创伤,陈若琳年轻的身体早已伤痕累累,不堪重负,落水时产生的庞大反击力更是让她常年被淤青包围,在一次训练中,她竟然还意外伤到了脊椎,自此,年仅十几岁的她便用上了电疗,来舒缓自己的伤痛。
但功夫不负有心人,陈若琳的努力得到了回报,在2006年,由于原跳水运动员袁培林受伤退赛,年仅14的陈若琳便以替补的身份,在万众瞩目下来到了了跳水世界杯的台上,夺得了女子双人十米跳台金牌,登临世界冠军的王座。
天才陈若琳横空出世,这场比赛的冠军,也为她在两年之后的奥运会之路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2008年,北京奥运会在全世界的期待下正式开幕,陈若琳也终于来到了此生距离梦想最近的时刻,差一步,便可触摸云端。
站在跳台上,陈若琳回顾起自己赛前的诸般努力,为了过称,疯狂地减肥锻炼,吃尽了苦头,就是怕栽倒在这临门前的最后一脚,现在,她距离成功,只差那决胜的一跃。
鱼跃龙门,雏鸟扶摇!多年努力,一朝勃发,最终,陈若琳绝地大翻盘,为国家队斩获两枚金牌,红旗加身的那一刻,陈若琳热泪盈眶,她的梦想,实现了。
对于陈若琳而言,梦想的实现并不意味着结束,而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,在拿下了北京奥运会的冠军之后,陈若琳便开始了她的收割冠军之路。
2011年,陈若琳世锦赛中首次包圆了十米跳台单双人项目的金牌,成为了第一个在奥运会、世锦赛和跳水世界杯中实现了“大满贯”的选手,获得的金牌数量更是刷新了梦之队的记录,超越了其师姐伏明霞。
2012年,伦敦奥运会上,陈若琳再度登顶,成为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第200枚金牌的得主。
也正是在这一年,陈若琳早些年积攒的旧伤终于显露了狰狞的样貌,在比赛完之后,脊椎的强烈疼痛让陈若琳半个身子几乎失去知觉,
按理来说,到她这一步本已经可以功成身退了,但陈若琳心系国家,毅然决然选择继续留队,将自己的伤势置之不顾,希望能够为国家荣誉尽自己最后的绵薄之力。
就这样,陈若琳在病痛的折磨下,熬到了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,这是陈若琳职业生涯的终点站,也是她有生以来,经历的最艰难的比赛。
拖了许久的伤痛早已化作跗骨之蛆,萦绕在陈若琳周身,根据医生的判断,如果她再次跳水,便极有可能沦落个终身瘫痪的下场。
瘫痪,多么可怕的字眼,陈若琳心中久违地有了几分纠结,她才不到二十四,大好的年岁,如果落了个残疾,接下来又该如何。
然而,当陈若琳的目光落到自己过往训练所造就的累累伤疤时,她便摆脱了纠结,坚定了自己的内心。
跳!即使最终有可能残疾,她也必须要跳,前面那么多苦难都咬牙坚持过来了,又怎么能在最后关头临阵脱逃。
万千视线下,闪亮灯光里,陈若琳用自己职业道路的最后一跃,为自己的运动员生涯,交上了一份满分的答卷。
冠军,又是冠军!陈若琳披荆斩棘,最后终于青史留名,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跳水历史上的一代传奇!
正当全场的崇敬的目光聚焦于陈若琳光闪夺目的身影时,谁也没看到,角落里一位佝偻的身影,看着陈若琳的眼神,是那么的复杂,她就是陈若琳的生母,陈玲。
幼年时的嫌弃抛弃,再到现在的仰望而欲认又止,在外人看来,多少有些讽刺,难道作为生母的陈玲,当真便是铁石一样的心肠,此番来相认,就是因为女儿功成名就,想要沾光吗?
事实上,在过去的十余年中,陈玲心中也一直对这个小女儿牵肠挂肚,在得知陈若琳走上跳水道路后,便一直想要前去看望。
然而队内训练繁忙,加上陈若琳严格的自我要求,几乎没有空余时间,这也让陈玲每次看望女儿,都以失败告终。
后来陈若琳在梦之队一路高歌猛进,屡屡斩获金牌的消息也传遍了国际,远在澳大利亚的陈玲看到女儿如今的傲人成绩,心中又是愧疚又是喜悦,既想要前去看望女儿,又害怕陈若琳不待见自己。
最终,在陈若琳参加里约奥运会的时候,陈玲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内心,火急火燎地赶到里约观看女儿的比赛。
母女终相见,陈若琳看着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,缓缓流下了眼泪,她心中自然是恨父母生而不养,但是当母亲陈玲发自内心地在她面前一边哭诉一边道歉时,陈若琳也不自觉的心软了。
血浓于水,这份亲情终究是难以割舍的,最后,母女俩深情相拥,多年的芥蒂,在这一刻烟消云散。
对于陈玲这份迟来的母爱,不少人认为是陈玲看到了女儿如今的大红大紫,想要凭借生母的身份分一杯羹的。
陈玲自己是什么想法我们不得而知,至在那一刻,我愿意相信陈玲在见到女儿时,流出的滚滚热泪是真实的,这世界上本无那么多算计,母爱也不是常理可以衡量。
陈玲在最潦倒的时候抛弃了陈若琳,却也在多年之后,在女儿的赛场上尽到了一位母亲应尽的责任,这一点,无可指摘。
随着里约之行的结束,陈若琳的职业生涯也告一段落了,但骨子里对跳水的热爱让她在2018年宣布担任国际泳联裁判,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声。
同时,陈若琳也执教国家游泳队,薪火相传,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●○写在最后○●
陈若琳的一生,大落大起,又归于平凡,悲惨的童年并没有打倒这位坚韧的姑娘,她选择直面痛苦,战胜痛苦,最终在自己的奋力拼搏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。
我们也应当如此,在遇到生活中的诸般挫折和不公,只有刻苦努力,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,在绝望的岩石中,开出希望之花。
免责声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