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丈夫一言许人,千金不易。从古至今,诚信两字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珍贵的品质之一。
从西汉季布一诺千金,到曾子之妻杀猪示信,无数鲜活的案例向世人展示着诚信者身上的魅力。
穿越时空的隧道,今天的社会中,诚信更加成为了考量一个人品质的内在标准。
一位名叫庹长发的老兵,用66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对长官的承诺,用终生未成家的代价,信守了人生最可贵的信条。
卷入战争的贫苦农民
1924年的中华大地上,还不如今日这般勃勃生机。新旧交替的时代里,军阀混战、战火纷飞是社会的主旋律。
乱世之下,劳苦百姓只能勉强求一份生存,饿殍遍野、朝不保夕是无数可怜人的归宿。
庹长发正是出生在这样的时代,他不是王侯将相的后代,更不是胸怀大志的英雄。
从小在农民家庭长大的他,只希望像父辈一样,本本分分的种田生活,用勤劳和汗水耕耘自己平淡的人生。
但风云变幻的时代下,小人物就像是复杂棋局中一枚极不显眼的棋子,随时都可能被撤下棋盘。
在他十四岁那年,一场意外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规划,也击碎了这个贫穷但温馨的家庭。
那时,日军侵略的铁蹄已经践踏在了祖国的土地,庹长发的家乡也不幸沦陷。
日本自知凭借自身国力和人口数量,远远不足以控制我国庞大的疆域。于是,他们开始在各地抓捕壮丁,为自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。
在一个看似普通的一天,庹长发像往常一样前往农田干活,但却被路过的日军发现。
残暴的日军丝毫不顾及庹长发的年龄,强行将其抓到了军营,准备押往矿场做壮丁。
年幼的庹长发还并不知道,自己将要面对怎样暗无天日的生活,但在父母悲哭的哀嚎声中,他已经隐约感受到了这场灾难的降临。
庹长发被抓入壮丁队伍后,很快便被送往了当地的一处矿场,开始从事极为繁重的工作。
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矿洞里,庹长发每天要挥舞着沉重的矿镐,一遍遍砸向坚固的岩块。
十四岁的孩子显然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,为了能完成监工设定的指标,他只能比别人工作更多的时间。
但即便如此,日军监工依然经常对他拳打脚踢,浑身上下布满了一道道伤疤。
除此之外,食不果腹也成了庹长发生活的常态。饥肠辘辘的上工,伤痕累累地离开,这样的日子让年幼的他仿佛生活在地狱一般。
四年时间里,庹长发看到身边的工友,一个个病死、累死在了矿井之下,惨死矿场似乎也成了他最终的归宿。
在每个漆黑寒冷的夜晚,庹长发甚至觉得死亡也是一种解脱。但就在他彻底绝望之际,一个人的出现将他从地狱中拯救了回来。
这个人就是改变他一生的恩人,他的名字叫做易祥。
此时的易祥是一名黄埔军校十四期毕业的国民党军官,其部队正驻扎在矿场附近。
在一次作战成功后,易祥击溃了此处的驻军,同时也顺利占领了庹长发所在的矿场。
没有了日军的压迫,庹长发终于看到了一丝生机。
易祥在一次巡视中,一眼便看到了这个骨瘦如柴的年轻人,18岁的年纪本该是活力最旺盛的阶段,但他的眼神却是黯然无光。
在仔细了解后,易祥得知了庹长发的悲惨身世,恻隐之心作用下,易祥决定将其收编进军队,担任自己的勤务兵。
庹长发面对长官的邀请,没有丝毫的犹豫便答应了下来。曾经那个在田间耕作的少年,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。
与此同时,他和长官易祥之间的故事,也正式拉开了帷幕。
临别之际,方显真情
不同于其他趾高气昂的长官,易祥对待士兵极为温和友善,极少出现发火、体罚的情况。
在担任易祥勤务兵的时期,庹长发感受到了许久未曾体会过的温暖,这种尊重与照顾让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希望。
枪林弹雨的年月里,庹长发与易祥的关系渐渐从上下级,变为了情同手足的兄弟。
闲暇的时候,易祥还会主动教庹长发看书写字,学习简单的文化知识。
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,庹长发与易祥共同走过了十五年的岁月,背井离乡的时间里,易祥就是他唯一的亲人。
随着解放战争结束,我们党成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,蒋介石只能选择败退到台湾。
军队撤退之际,蒋介石下令带走国民党内部军官,易祥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名单之上。
由于易祥军职仅为连长,无法将妻儿都带走身边,只能选择护送两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和自己的妻子回到乡下老家。
易祥的老家位于湖南的一个名叫黄泥村的地方,这里和庹长发的老家四川隔着千山万水。
离别之际,易祥放心不下自己的妻儿,但又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,只能将他们托付给自己最信任的人,这个人就是庹长发。
战争已经结束,按理来说庹长发也不再是军队中的一员,自然可以选择卸甲归田,回到自己的祖籍老家。
但面对恩人的恳求,庹长发没有一丝犹豫便答应了易祥的嘱托。
临别之际,庹长发握着易祥的双手,泪水像雨水般落下,一字一句地说道:“你走一年,我照顾一年,你走一辈子,我照顾一辈子”。
此时二人还并不知道,这次离别竟然真的是两人相见的最后一面。
在依依不舍的道别后,易祥坐上了踏往异乡的旅途。轮船的汽笛声中,道不尽无数家庭离散的苦痛。
回到乡下的黄泥村,庹长发和易祥家人的艰难生活才刚刚开始。
易祥的妻子出生在富贵人家,从小便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,长大后又成了“官太太”,根本不懂任何农务知识。
为了照顾长官的妻子和两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,庹长发选择住在了院中的一间小茅屋。
但由于自己正处青壮之年,屋内又是孤儿寡母,为了不让人说闲话,庹长发在不久之后就搬了出去。
虽然易祥一家极力劝阻,但依然没有改变庹长发的想法,在院子不远处的一间危房,成了庹长发今后60多年的栖身之所。
君子一诺,价值千金
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,一切都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,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并不高。庹长发和易祥一家住在农村,生活条件也极为简朴。
凭借着家中仅剩的几亩田地,易祥一家有了基本的食物来源,但耕种的劳苦工作就只能交给庹长发一人。
为了能借来邻里的耕牛,庹长发经常跑去其他人家做工,通过三天免费劳作,换来借耕牛使用一天的资格,完成易祥一家的农活。
最初的一段时间里,易祥的妻子还能收到台湾寄来的信件,但没过多久,这些仅存的联络也就此中断。
时局变化之下,易祥家人也没办法再向台湾寄信,一切寄出的消息也都如石沉大海一般,再也没有了回复。
面对这样无休止的等待,易祥的妻子除了以泪洗面外,就只能将一切的精力放在抚养孩子身上。
而深受嘱托的庹长发,则继续履行着自己对长官的承诺。
随着时间逐渐推移,易祥一家也明白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易祥,便劝导庹长发不用再留在此处,照顾他们母子。
面对长嫂善意的劝说,庹长发却没有丝毫动摇:“孩子还小,现在你们不能没有我,我要替长官照顾孩子长大”。
三番五次的推脱下,易祥一家深知无法改变庹长发的心意,只能尽可能地让他生活得不那么艰难一些。
此时的庹长发已经快40岁的年纪,但因为照顾他们母子,迟迟不肯为自己寻一门亲事。
在易祥妻子极力要求下,媒婆为庹长发介绍了不少对象,但无一例外,庹长发都选择了拒绝。
在庹长发看来,如果自己有了妻子和家庭,必然无法再像现在这样照顾易祥家人,这种情况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事情。
上世纪60年代时,我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自然灾害,连续三次重大打击沉痛地冲击着新中国的经济发展。
气候变化带来的农产量锐减,导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,农民都无法自给自足。
庹长发和易祥一家也陷入了生存危机,食不果腹的状态让他们的日子举步维艰。
为了能让两个孩子吃饱,庹长发将发下来的口粮都给了易祥妻子,自己则跑到山上挖野菜。
有时找不到野菜的时候,庹长发就找能吃的树干,剥下来树皮制成食物。
面对庹长发的牺牲,易祥一家除了感动的泪水,什么都给不了他。忠义与诚信,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多年后,易祥儿子回想起那段岁月,总是免不了一番感叹:“没有长发叔,我们的日子早就过不下去了”。
在两个孩子的童年岁月里,没有感受过父亲一天的陪伴,庹长发就像父亲一般为他们遮风挡雨。
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的艰苦岁月里,庹长发经常能找来一些“小玩意儿”逗他们开心。
有用竹子编织的小鸟,有用扫帚、茅草编织的草鞋,还有用树叶制成的口哨。
这些看似平常普通的东西,在庹长发的巧手下,都成为了他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源泉。
时间如白驹过隙般闪过,庹长发照顾易祥一家人的时光,也在眨眼间过了多年。
原本以为此生都不会得到易祥的回复,但没曾想,1979年的时候,他们却收到了一封台湾的来信。
面对这样一封家书,易祥的家人激动得难以自控,但当家人读出信中的内容后,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。
易祥在信中讲述了自己在台湾的生活,时过境迁之下,他组建了自己新的家庭,也有了新的孩子。
他向父母道歉,因为自己未尽孝道;他向妻子道歉,因为自己未尽丈夫的责任;他向孩子道歉,因为他未尽自己抚养的义务。
同时,他也向耳顺之年的庹长发表达了歉意。几十年的时间,他没能取得回家的机会,而当初那一份嘱托,则彻底改变了庹长发的一生。
易祥在信中希望家人善待庹长发,帮助老人找到离开多年的故乡和家人。
少小离家,终寻故里
此后的一段时间里,易祥经常向家人寄来信件和财物,庹长发也与曾经的长官多了一丝联络。
但这难得的书信往来,却没有持续多长时间,因为在1988年,69岁的易祥病逝在了一水之隔的异乡台湾。
当消息传回国内后,易祥的妻子心中百感交集,回想起了两人曾经共同经历的岁月,泪水瞬间涌上了眼眶。
庹长发在听到消息后,双手止不住的颤抖,嘴上却说不出任何一句话。当回到自己简陋的小屋后,眼泪夺眶而出。
很长一段时间里,易祥的孩子总能看到偷偷抹眼泪的庹长发,表面上他没有任何情绪波澜,内心却早已如波涛万丈。
易祥已经病逝,他的孩子也已经长大,庹长发的这一份承诺终于算是完成。
庹长发本想就此离开,但却发现自己早已没有了原本的家。
从十四岁被迫离乡,到如今人到暮年,沧海桑田的变化已经让他不知道怎样找到回家的路,这份遗憾让他难以释怀。
易祥的孩子知道庹长发心中的想法,也在帮庹长发寻找他的故乡和失散的家人。但一封封书信寄出后,却得不到任何有效的回应。
生活总要的继续,庹长发只能在这里默默等待回复,与易祥一家继续着此前的生活。
2009年,易祥的妻子在家中病逝,安详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。屋外孩子们为母亲操办丧事,屋内的庹长发怅然失神。
易祥妻子的病逝让庹长发备受打击,几十年如一日的相处中,他早已将易祥妻子看作了自己的亲姐姐。
如今阴阳两隔的痛苦,让年迈的庹长发彻底一蹶不振。
在易祥孩子看来,庹长发在那天之后彻底老了,再也不是当初挺拔硬朗的模样,走路都开始变得吃力。
为了照顾卧床的庹长发,易祥的孩子们轮流守在老人家中,伺候庹长发的衣食起居。
这些年的艰苦岁月,庹长发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。
2015年,邵阳县义工联合会得知了庹长发的感人事迹,于是主动前来探望老人。
攀谈中,志愿者听到了老人希望寻找亲人的愿望,决定帮助这位重情重义的老兵。
志愿者将寻亲的消息发布到了网上,在多方协助之下,果真寻找到了庹长发失散多年的亲人。
当年庹长发被带走后,家人没有放弃过对他的寻找,但却因为战火纷乱没有得到任何消息。
如今得知庹长发仍然健在于世,庹长发的家人极力希望让老人回家,百年之后也能落叶归根。
2015年10月,庹长发在易祥孩子的陪同下,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,看到了亲人陌生的面庞,泪水再次从脸颊落下。
结语:
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”。庹长发没有机会再见到自己的父母,但也总算找到了故乡家人的踪迹。
91岁的老人用一生的时间,书写了名为“诚信”的壮歌。晚年之际,也实现了最后的愿望,现在终于到了可以歇息的时刻。
三个月后,庹长发永远的长眠在了家乡的土地,但他身上那一段感人的故事,却永远的留存在了世间。
免责声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