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“来人啊!出人命啦!”
2009年11月26日的早晨,原本平静的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宿舍,被一阵呼喊声打破了。
周围的人们闻讯纷纷赶来一探究竟,然而望向宿舍里面,众人无不被震惊。
只见宿舍卫生间中一名女孩的尸体半蹲着悬挂在毛巾上,毛巾连接枕巾,紧紧绑在后上方的水龙头上。
女研究生半蹲自缢
从图中可以看到,盥洗池距离地面不足一米,如果不是绝决赴死,但凡有一点犹豫,都是可以轻松后退或站起,以获得自救的。
以这种离奇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女孩究竟是谁,她为何如此决绝地一心求死呢?
幼年丧父,懂事学霸入名校
半蹲自缢的女孩,本是上海海事大学,海商法专业的一名研究生,名叫杨元元,事发时刚刚满三十岁。
杨元元来自于湖北宜昌的一个工薪家庭,虽不是大富大贵,但也乐得安稳平静。其父亲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,在一个化工厂里当技术员,有文化脾气好挣钱还非常多;其母亲望瑞玲是一家工厂的工人,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补贴家用。
杨元元是家中长女,还有一个小她两岁的弟弟——杨平平。年幼的姐弟二人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。
然而一切在1986年3月发生了变化,时年父亲因肝病陡然离世。
原本还比较宽裕的家境,顿时没了顶梁柱,仅依靠母亲的收入,既要供杨元元和弟弟杨平平上学,还要负担家庭日常开销,一时间变得捉襟见肘。
母亲望瑞玲只有小学文化,白天在工厂里面做车工,晚上给厂子看大门,收入勉强能维持生活。
母亲的含辛茹苦被年长一些的杨元元看在眼里,她心中暗想:一定要好好学习,听母亲的话。
小时的杨元元
时光荏苒,杨元元在1998年迎来高考。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,从小到大一直成绩拔尖的杨元元高考成绩也十分优异。分数高,自然选择也多,杨元元想要报考大连海事大学的法学专业,她梦想自己以后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老百姓的利益。
然而母亲望瑞玲得知后却强硬地反对:“去大连那么远,路费还贵,再说当律师以后能挣几个钱?不如选一个能挣钱的专业。”
杨元元数次尝试与母亲沟通,但是母亲或许是不愿女儿走远,一直固执己见。最终懂事听话的杨元元妥协了,她报考了离家近的武汉大学,专业也换成了更有赚钱希望的经济学。
母亲望瑞玲干涉杨元元志愿填报
母亲退休,投奔女儿共住宿舍
武汉大学也是妥妥的名校,杨元元也是格外珍惜,努力学习。同时为了减轻母亲负担,她申请了助学贷款,大学期间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。
不仅如此闲暇时间杨元元还兼职赚钱,一部分补贴学费,一部分打给妈妈或是支持弟弟上学。
两年后,弟弟杨平平也考上了武汉大学,与姐姐做起了校友。
姐弟二人都考上名校,前途一片光明,加之二人非常懂事,母亲望瑞玲的负担也不再那么重。
然而,就在弟弟考上大学不久,母亲望瑞玲的工厂搬迁,搬迁之后,工人要交35000元自购住房。钱虽然不是很多,但母亲望瑞玲却拿不出来,眼瞅着同事们纷纷搬走,望瑞玲心中不是滋味。
突然,她想到自己的儿女都在武汉大学,为啥不去投奔两个孩子呢?加上自己一直有个大城市梦,说干就干了起来。
她去厂子办了内退后离职,随后将行李收拾妥当就坐着火车来到了武汉。到了武汉大学宿舍楼下,望瑞玲给自己的女儿打电话来接自己。
母亲望瑞玲
杨元元以为是妈妈来看自己和弟弟,高兴地赶来。
然而却在宿舍楼下看到大包小包地母亲,杨元元有点懵,询问过后才得知,母亲已经办理了内退,还准备和自己住在学校宿舍。
母亲望瑞玲和杨元元说“我和你住在一起,能给你做做饭洗洗衣服,还省了租房子的钱。”
杨元元自知母亲的要求极为不妥,但从小就对母亲言听计从的她,根本不知如何拒绝。就这样,望瑞玲如愿住进了女儿的学校宿舍。
然而学校的六人宿舍不是杨元元一个人的,原本大家的空间就比较紧凑,望瑞玲来了之后,行李就占了小半个宿舍,又在宿舍里面做饭洗衣,其他五人都颇有微词。原本关系融洽的宿舍关系也因此十分紧张。
对此,望瑞玲依然我行我素,没有一点要搬出去的想法。
无奈之下,室友们将情况反映到了学校。杨元元向学校说明了情况,并申请了单间宿舍,通情达理的校方也批准了申请,母女二人住进了单间宿舍。
就这样过了两年,望瑞玲平时照顾姐弟俩的生活,还在学校做一些小生意,卖些茶叶蛋、卤香干等,赚点小钱。
高材生毕业,工作却发愁
2002年,杨元元毕业了。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,杨元元开始了寻找工作之旅。
按理说,如此高材生找工作根本不用愁,品学兼优的杨元元更是如此,各种好机会纷至沓来,只不过都在母亲望瑞玲的反对中一一错过。
首先,杨元元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,但是母亲希望她早早赚钱,更何况因为是自费生,上研究生需要缴纳3万元学费,此时的弟弟还在上学,自己的助学贷款还未还清,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放弃。
杨元元和弟弟杨平平
接着她又先后考上了老家湖北枝江和广西青州的公务员,公务员,有编制,铁饭碗,然而这些在母亲眼里都一文不值,望瑞玲固执地说:“什么公务员不公务员,你得听我的,往高处走,北京上海,哪里发达去哪里,只有这样才能出人头地知道吗!在大城市扫马路都比小城市强!”
望瑞玲接受采访
几天后,西北大学发来了一份面试的通知,杨元元买好了车票,准备去试一试。但母亲望瑞玲有站出来阻拦:“谁要去那种落后的地方啊!不行,不准去!”
后来,杨元元还陆陆续续的接到一些企业的邀请,有广西钦州港经贸公司的文员岗位,有浙江义乌工厂的会计岗位等等,但无一例外都被母亲望瑞玲否定了。
一来二去,已经不再有机会迎面走来了,而快要度过毕业季的杨元元依然没有找到令母亲心仪的工作。母亲望瑞玲甚至还不解地说:“不应该啊,我一个小学学历的都能进厂子干活,咋这么好的大学毕业就没人要呢?”
已经二十多岁的杨元元像是被母亲绑了一根脐带一样牢牢控制,杨元元更如同一个提线木偶被强势的母亲摆弄,也正因如此,望瑞玲毁了这个女孩择业的关键时期。
错过了各种好机会的她在武汉当地找到一份英语培训的工作,但工资很低,月薪只有七八百元。但即便如此杨元元也坚持了两年的时间,每个月的工资,不但要满足自己的生活开销,还要还大学时的助学贷款,甚至还要帮扶弟弟和母亲。
后来听说保险赚钱,还去跑了一年的保险,但收入仍然不理想,每天生活在穷困中,甚至仅仅3970元的助学贷款,整整5年后杨元元才还清。
作为武大经管高材生,杨元元的同学硕博毕业后成为了行业精英,有在金融机构任职的,有在外企工作的,也有在各种大公司就职的。而都是从武大走出来的杨元元却是如此光景,杨元元不免心生自卑。
而母亲望瑞玲并没有反思当年的横加阻拦对女儿的影响,反而因为没有靠着女儿过上好日子,时不时在杨元元面前抱怨。
攻读硕士母亲紧相随,绝望自缢身亡
后来,弟弟杨平平靠着姐姐的资助要去读北大的博士了,而杨元元当年未竟的研究生梦重新燃了起来,加之这几年母亲一直干预自己的生活,不管是择业还是择偶,杨元元都无法自主决定。
杨元元有着强烈摆脱母亲的意愿,她觉得只要自己考上研究生,就能远离母亲,毕业后也能拥有更好的工作。
在将近30岁的年纪,杨元元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于2009年,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法专业的公费研究生。
看着姐姐考上了研究生,已经读博的弟弟杨平平建议妈妈到北京,自己这边住宿条件更好,由自己来照顾。但有着上海情结的望瑞玲不同意,执意要跟随女儿来到上海。
杨元元的期望破灭了。她只能任由母亲再次将武汉大学的一幕搬到了上海:母女共住学校宿舍。
但是,此时的室友可不像本科期间的小女生那样好说话,已经成熟的她们完全不理解这种行为,纷纷向学校提交申请,要求换宿舍。她们甚至还在校园里张贴大字报,给母女二人和学校施压。
望瑞玲展示字眼难听的“大字报”
加之学校本来就有不能携带家属住校的规定。于是学校强令她们在11月21日前搬离宿舍。
望瑞玲舍不得离开,让杨元元像在武大那样,找学校申请单人宿舍。
杨元元的申请书
但学校认为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,应该自己想办法,杨元元的申请被驳回。
无奈之下,母女二人只能到外面租房子。但寸土寸金的上海房租太贵了。幸好学校有一位体育老师表示自己有房屋空闲,愿意以450元的月租租给她们母女,只不过房子需要提前处理一下,钥匙最早要23号才能拿到。
但学校让她们在11月21日前搬离宿舍,也就是说,这两天她们必须住旅店过渡。
21号两人住了宾馆,房费要一百多,望瑞玲心疼得不行,22号怎么也不愿再住了。她向女儿撒谎自己找到了一个50元一晚的宾馆,让女儿自己回学校宿舍住。
回到学校的杨元元却在23号早晨听到同学说:"你妈妈昨晚在学校的电影院椅子上睡了一晚“。杨元元急忙跑到学校电影院,正看到了蜷缩在长椅上的妈妈,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。
23号下午,终于拿到了租房的钥匙,但450的房子能有多好呢?不但屋内阴暗潮湿,还没有任何装修,房间里面什么都没有。母女只能简单收拾一下,当晚睡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。
也许种种事情让杨元元心神不宁,此时的她可能已经心灰意冷:她发现这么多年,无论她怎么努力,生活似乎一直都没有变好。她没有朋友,没有爱人,甚至在母亲的“陪伴下”没有隐私没有自由!
25日晚上,杨元元给妈妈望瑞玲打电话说自己学校有事不回去了。
2009年11月26日,杨元元被发现于学校宿舍的卫生间,半蹲自缢身亡。只留下十个字的遗书:我想活出我自己的样子!
母亲大闹学校要赔偿,校方拒不认错
得知女儿自杀的消息后,母亲望瑞玲认为是学校在住宿一事上伤了孩子的自尊,才使得女儿一时想不开决绝赴死。
但是学校则认为杨元元心理本来就可能有一定问题,学校按规定办事,校方不应承担责任。
弟弟杨平平在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上海,纠集亲戚大闹学校,他们认为,是因为学校的故意隐瞒和拖延,才会导致杨元元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而身亡,要求学校赔偿35万。他还在论坛中写下姐姐和母亲的故事,直指上海海事大学逼死学生。要求学校承担相应责任并道歉。
杨平平大闹学校
对此,学校表示拒绝,经过双方的拉扯,学校表示愿意给予16万慰问金,但是,校方不承认自己在杨元元自杀一事上有责任,拒绝道歉。
杨元元自杀一事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有人认为是母亲望瑞玲对杨元元管束太多才会有此悲剧;有人认为是杨元元自己内心自卑,这么多年一事无成从而走上了绝路;还有人认为是学校虽然按规定办事,但是面对贫困母女没有人情味,间接逼死了杨元元;甚至也有人指责在北大读博的弟弟杨平平为何不分担家庭的负担,让姐姐一女子不堪重负。
不管怎样,刚刚三十岁,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的年轻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间,昔日学霸落得如此结局,不免让人感慨不已。
身处事外的人们在想,如果十年前杨元元报考了大连海事大学的法学,如果母亲望瑞玲自食其力没有来到武汉执意给女儿添麻烦,如果毕业后杨元元没有被母亲干扰选择了读研或是当公务员,如果她没有听从母亲非要报考上海的研究生……有太多的如果,然而这些在杨元元冰冷的尸体面前都已经不再重要了。
对此,你认为是什么逼得这个女孩义无反顾地走上绝路呢?
免责声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