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在电视剧《亮剑》中有一处极为精彩的剧情,那就是二战转折点——平安格勒战役。
此战日军特种部队袭击了独立团团部,掳走了李云龙的家眷。晋西北的铁三角在没有通讯的情况下心有灵犀,让李云龙进攻平安县城,孔杰部、丁伟部以及楚云飞率领的358团阻击日军,为李云龙争取时间。
最终在独立团的意大利炮中,独立团轰开了平安县城的城门,获得了战役的胜利。
这段剧情非常精彩,但也有一段非常受人怀疑的地方。那就是李云龙在决定攻打平安县的时候,下令让独立团6连连长黄志勇于褐阳沟方向阻击日军8小时。
6连在阻敌时,日军增援部队来了一个联队,人数接近4000,并且装备齐全。最终6连在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成功阻击了敌人,坚守了阵地8小时。
刘老庄战斗
很多人认为这段剧情过于夸大,现实中一个连阻击一个编制、武器齐全的日军联队根本不可能。不过结合一些实际情况,以及剧情中当时独立团的发展情况来看,这还是有可能的。
首先是一个连阻击大量敌人的确有不少案例,比如说在刘老庄战斗。
刘老庄战斗发生于1943年,参与这场战斗的日伪军有1000多人(有日伪军1600人的说法),不仅有一些山炮和92式步兵炮,还有大量轻重机枪、掷弹筒、骑兵,装备一应俱全。而负责阻击敌人的我军为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4连,总人数仅有82人,装备非常落后。
1943年3月16日,日伪军对新四军驻地发动了新一轮的扫荡。
当时中共淮海区党政机关在六塘河北岸,日军接到中共党政机关的位置消息后,立马派兵1000多人直逼六塘河。我军在接到消息后,让党政机关立马转移,随后派遣19团负责掩护党政机关撤退。
17日,19团4连在老张集、朱杜庄一带被日伪军包围,经过半日激战后顺利突围。18日清晨,19团4连在刘老庄一带再次陷入了日军1000多人的重重包围。这一次为了掩护党政机关撤退,4连除已经撤离的炊事班外的全员82人就地阻击。
至上午9点,日军发动了第一轮的冲锋,并用火炮轰击4连阵地。4连在炮轰中并未撤退,如钉子一般守在阵地上。日伪军见轰炸效果不大,再次组织了多次冲锋,始终没有突破4连防线。
至下午时分,4连弹药耗尽,无力再阻击日军。随后日军骑兵冲入4连阵地,和4连展开了肉搏作战。
当4连弹尽粮绝时,战斗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。4连以82人的兵力阻击了日伪军1000多人数个小时的5次大规模冲锋,最后全部以身殉国(战后当地百姓发现了一个4连重伤员,但该重伤员不治身亡了)。
所以在《亮剑》中,独立团6连阻敌8小时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。
日军战斗力和6连兵力
并且考虑到这段剧情的背景,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过于夸大了6连和日军的实力差距。
首先“平安格勒”战役发生的时间是1942年,这个时间点非常微妙。因为从美军参加二战后,日军迫于太平洋战场的压力,只能将大量兵力抽调进太平洋战场。
从1941年底,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斗力是直线下滑的,不管是兵源素质还是后勤保障,都是一天不如一天。所以当6连阻击敌人时,所面临的也不是1937年坂田联队那种穷凶极恶,军队战斗力较高,差点围歼独立团的日军。
其次是八路军的发展问题。
在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时候,蒋介石只肯给八路军3个国防师的编制,总兵力不过4.5万人。但我们都知道,八路军可不肯乖乖受蒋介石的限制,在这4.5万人的基础上八路军大力发展,到抗日战争结束时,八路军总兵力扩张到了90万人左右。
为了不增加编制,八路军用了两种办法。
其一是划分大量的独立和地方部队,像《亮剑》中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团,就属于不算在3个国防师编制中的独立部队。其二就是在一个大编制下多塞小编制,比如在一个师下面多塞几个旅,一个团下面多塞几个营。
在平安县城打完后,李云龙和孔杰、丁伟喝酒,李云龙就吹他有8个营。正常情况下,一个团是3个营,兵力最多在3000人左右。但在八路军这里,一个团下面8个营,各部队加起来1万来人虽然不算普遍现象,但也并非是个例。
在当时的八路军中,一个编制下面塞着几倍于正常兵力的情况屡见不鲜。所以独立团6连连长黄志勇虽然只是个连长,但说不定手底下管着一个营的兵力。这样此消彼长之下,6连阻击日军一个联队也不是啥新鲜事了。
总结
总而言之,6连阻击日军一个联队的剧情虽然夸张,但也并不是不可能。一来这样的情况有现实案例,二来当时日军战斗力开始了下滑。并且从战术角度考虑,6连如果能占据一个相对有利的地形,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,也能大幅度增加阻敌时间。
如果在考虑到日军这个联队是为增援,本身行动前没啥准备,重火力啥的有漏洞,其对6连造成的压力就更小了。考虑到多方面的原因,“平安格勒”战役中就出现了这段虽然有些夸张,但并非胡编乱造的小插曲。
免责声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