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力,并不是什么敲门砖。以前之所以能做敲门砖改变阶级什么的,是因为它稀缺,今后只有名校稀缺,名校生不是逼出来的。
并且我在几年前就有个观点,现在鸡娃的这群人,是正好赶上了中国超大规模城市化和互联网红利的一拨人,叠加那时候大学生还稀缺,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命运,所以有了路径依赖,准备在娃身上重新赢一次。
但随着985毕业的大部分大学生都找不到啥正经工作,后续会严重影响今后大家对鸡娃的态度。不是说不努力了,而是慢慢会从使劲逼着孩子学习,转向让他做个开朗健康的人。或者说接下来会有一波“文艺复兴”,恢复到我小时候的状态,家长们也在乎教育,但是没到发疯的状态。
回到卷孩子这个话题,这种卷有强烈的号召作用,一些人忍不住跟着闹腾,与此同时吓得一群人觉得没法比,干脆不生了。
前年有篇微博博文,有个女孩了解了买巨贵的学区房、全家住进猪窝一样的小房子,一起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这可怕的一幕后,说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,孩子就算考上大学,将来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,考不上大学,只能去打螺丝。
可是她和她老公实在是太普通,买不起学区房,工作也榨干了精力,实在是卷不动,而且也心疼孩子,觉得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是天然做牛马,从小做牛马做到老。评论区一堆人在那里感慨,幸亏不生了,不然真是牛马了,这谁能卷的动?
说到这里,就理解了为啥国家顶着巨大的压力,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试,率先在一线大城市搞素质教育,学校不排名,考试也非常简单。然后小升初开始摇号,摇到哪算哪。
众所周知,“素质教育”这事在中国是一种“反政治正确”,给人感觉就是,一旦学校教育不以学习为准,好像那社会就成了有钱人的天下。但现实是,天津那边开始素质教育,不考试靠摇号后,很多比较便宜的小区孩子,也能和巨贵的小区孩子摇到一个学校去,而且概率均等,这在以前是很难的。
当然了,但凡选择,都有代价,很多学习本来很好的孩子,可能因为运气不好,就上不了好中学了。这多少有点让人觉得可惜,不过社会呼唤公平,想公平,就没法回避公平的代价。
这种公平最大的优点还不是公平本身,事实上这些年小学的家长压力确实下来了,因为不排名之后,没必要了。
也有家长说以前孩子二年级就会得东西,如今三年级都不会。可是他们可能没意识到,小学那点东西真没啥用,基础打好就行了,再使劲就属于用力过猛了。
很早就有教育专家批评国内小学教育是严重过剩的,也就是压制了孩子天性,换取了一堆没啥用的知识。
现在这种摇号模式,某种意义上讲是把K12教育的12年痛苦时间变成了初高中的六年。
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现象正在全国铺开,一些家长说是“”,或者说是“放羊”,也有说是“快乐教育”,都是一码事,学校教的少了,不排名,全国的小学慢慢都越来越轻松。
一开始可能大家不适应,过几年就理所当然了,觉得小学就该这样,之前那种小学打鸡血才是精神病。就算轻松点也没事,不会像很多人想的那样耽误了,我大学很多学霸同学,不少都是高中才开始认真学的,一点都不晚。高中老师里也有个说法,说小学初中这种前期积累的所有优势,在高一全部得清零。能有个好习惯就行了,学习别太差,都没事。
到这里,就得再聊下为啥国家砸了校外教培。
首先大家一起补这事没意义,的极致,就是孩子们的学习量加倍,家长们开支翻倍,家庭生活质量普遍下跌一大截,吓得年轻人出生率掉了一大截,但是产出却没变化。因为高考是个选拔性考试,并不会因为大家一起更努力,结果会有丝毫改变。
一假期苦力似的,接下来的学习也没啥劲。
最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,正常上课没精神,一到周末就补课,有点像有些人,别人晚上睡觉他学习,别人白天上课他睡觉,多少有点病。
我们知道,人是有能量条的,而且能量条是需要恢复的。耗没了不恢复,注意力和精力都不行,啥都干不成。而且意志力和注意力都跟肌肉似的,并不能一直持续输出,到了一定程度就得歇着,不然不但没效果,还会受损。
很多家长迷信补课越多越好,结果孩子在学校都学不好。到最后,家长以为孩子在学习,孩子给家长表演学习,演变成了一种很费钱的行为艺术。
关于国家禁了教培后富人继续补课的事,咱们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,富人和其他人之间是没法平等的,各种钻空子,比如跳个健美操都能上清华,或者上国际学校,从小研究怎么上国际名校。
国家打击教培,主要目的在于避免普通人之间的割裂。跟避免跟风式地补课狂潮,金钱、精力、时间大规模砸进去,最后却没啥明确产出。
对于读书这事,我个人的感觉是孩子自己占了70%,家长们的努力,撑死30%。我目睹过太多人根本不是那块料,被父母逼得快要了,父母才反应过来可能确实不太行。
现在的大环境,那些天赋型选手是很难被埋没的,反正我老家那种极度非主流的地方,学习特别好的,各个高中争着要,而且高中开始就有奖学金。
免责声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 |
|